星星与甜橙

【私人存文地,不吃药,不卖药,不接受被塞药】
写文听老旧收音机古典音乐台,最开心听到Sir Pears唱德语歌❤
制服控,正装控。
最喜欢的动物是毛茸茸的狐狸君。
三次元爱数字也爱各种语言的字。

愿你被真实地看见——借《天才少女》说几句

我记得有一个很喜欢的作者在批判我朝父母(尤其70、80s孩子的父母)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时毫不留情地指出一个现实,就是怀有这种心态的父母通常具备三低最少之二——低学历、低社会经济地位、低出身,却比和他们情况相反的那些父母更多要求孩子达到这“三高”中的前二,然后提携全家实现第三。作者在最后十分辛辣尖刻地指出:“你自己猪狗不如,却要求孩子吃着地沟油、穿着杂牌衫成龙成风,然后带你鸡犬升天。真是名副其实的‘想上天’。”

虽然电影里外婆自己的人生失败并不在这“三高”,却也被(她自己坚信的)“走错一步误终生”的想法和悔恨折磨,所以要让孩子实现她因为嫁人生子恨憾未成的理想。说到底和上面那种还是异类同罪——你自己都没做到的,凭什么去要求别人做到?这个别人,无所谓是谁,你的亲生子女也不行。

当然不是说父母没有资格和权利对未成年子女有所期许和要求。问题是多少父母会自省:你要求孩子的,你做到了吗?就像很多家庭一样,我小的时候,在学校日的晚上是不被允许看电视的。但从我记事以来,不只是我,父母也从来不看,全家人不管上学不上学,都在看书学习——而我的父母都不是学历特别高或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按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标准,他们根本不需要再学什么了。然而从他们的行为,我从小就知道并相信,如果你要求别人做到一件事,你必须自己做到;如果一个家庭制定一项规则,必须每个家庭成员都遵守。这个理念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比如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早就可以自由地看电视了,但是从来就没什么兴趣,现在自己住了好几年甚至根本没买过电视,只会在网上追几部英剧和美剧;出于健康考虑,家里每个人都严格遵守医学营养学标准的糖、盐摄取量,每月最多外食一次,基本不吃零食和含糖冷饮。父亲有应酬就会婉拒,不管是何等级别的宴会。相反,他们对我完全没有学历上的要求,小时候我成绩很好,别人出于奉承说“这孩子将来得考XX大学读博士吧!”我爸爸很爽快地回答:“我都没读过,凭什么要求她!只要和我们一样找个自己开心的工作自食其力就行了。”

我崇敬的数学老师曾经告诉我一个做题的方法——如果看上去很复杂,就回到最基本的公式和原理。因为再复杂的问题也是建立在最简单的道理之上的。我想这不仅适用于数学,更适用于人生。包括复杂的亲情和家庭关系。这里最简单的道理就是:

你的梦想,你自己才是去实现它的那个人。如果你赢不了,至少要输得起,大度地let it go——底线是,你不能把这个“梦想”强加在任何人身上,尤其不能是你自己的稚龄子女,那等同于选择最柔弱无助的人下手迫害;

不要去要求任何人做到你自己没做到、做不到的事。你没有这个资格,别人也没有这个义务。



K.I.D:

前天在出差的飞机上总算把《天才少女》给看完了。平心而论这不算一流的片子,至少比我最心爱的《心灵捕手》要差了一大截XD,起码故事是不够完整的。但是,片子里有些细节真的非常扎心,我猜每个人都能从这些片段里看到自己或周围某些人的人生。


首先和很多其他类似题材的电影一样,天才的故事总是很容易吸引人——我们绝大多数人虽然自己不是天才,却总是很爱看天才的故事。有趣的是,大家对于什么叫天才的标准相当一致,看待天才的心态却各不相同。

片子看到快一半的时候我才认出女老师的饰演者就是桃总前段时间的女朋友。她的长相气质可能确实衬不起我们美貌无敌的桃老师,但片中她有一个小表情我非常喜欢。当时是Bonnie第一次上网搜索Diane的信息。


看她的表情:Wow,好酷,看来是个天才!

作为一个普通公立小学的数学老师,Bonnie大概有一些稍稍高过常人的数学天赋,也对这个领域有一些兴趣,但显然Diane那样的顶级天才和她研究的问题是Bonnie无法触及的。尽管如此,在看到这些信息时,她第一反应还是欣赏和钦佩。

但有些人不是这样。每每看到杰出人士,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人生来就分了等级,然后便陷入痛苦与不甘之中。

记得我家儿子出生之前,先生跟我说,希望他这一辈可以不再需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赚钱上,以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天体物理或是历史学,度过平凡却有趣的一生。我说这样确实很好,但天体物理就算了,太拼智商,发现自己输给别人肯定很痛苦吧。

前段时间又和另一个朋友聊了聊这个话题。他是中科院的数学博士,听到我的想法,他说世界上所有的爱好其实都一样,比如他还喜欢打篮球,但是一辈子也打不到NBA的水平,前阵子腿伤之后更是连篮板也摸不到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快乐地打球。数学、物理其实也一样,只要不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就必然有天赋不及他人的情况出现,但同样也不影响你快乐地探索世界啊。

这个说法让我醍醐灌顶。

真正让人不快乐的,不是天赋不够,而是天赋无法支撑对名利和成就感的渴望。不过假如这些渴望常常压过事情本身带来快乐,那大概本来也不是真爱吧。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写作算我一个非常纯粹的小爱好,每次打开lofter,我都只希望自己能比上一章写得好一点,写出几个准确又不俗气的段落就足够了,至于点击率排名多少,粉丝又新加了几个,真的无所谓。看到别人比我写得好,心里想的是她真厉害,让我看看到底好在哪里,而不是去嫉妒。

说到数学,我学生时代算是数学考试挺厉害的,但事实上我对数学没什么爱好(我逻辑比较强,对抽象世界兴趣很一般)。每次去上奥数班也是带着“厉害的小孩都去了,我不能落后”的心理,其实从中得到的乐趣非常少,反而经常因为解不出难题而感到挫败。另一个女同学数学考试分数总是不如我,但她是真的喜欢,下课后还要拉着老师讨论很久。现在我做了一份远离数学的工作,而她在一所大学里教数学,很好,大家各得其所。

那些超出评价体系之外的东西,才叫做兴趣和爱。


片中最戳我泪点的片段是Mary因为她的亲生父亲根本无心来探望自己而痛哭,Frank带她去医院看陌生家庭因为新生儿降临而欢呼拥抱,Frank说:


(他很可能撒谎了。)

Mary的小脸一下就亮了起来,像一朵绽开的花蕾。

还是说回我家儿子,他的小名叫田田,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我随口编了个故事:你刚出生的时候,医生把你抱给我,我就在你身上舔了一下,好甜啊!所以就叫你田田了。

他还很小,分不清同音字的区别,但很快就表现出对这个故事不同寻常的热爱,几乎每隔几天就要让我再讲一遍。我想每个孩子都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是被珍爱和赞赏的吧,从最初的那一刻开始。

Mary也一样,哪怕她是个天才。

Frank的好处,在于他能看到Mary身上属于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和需求;而Mary外婆的坏处,则是因为天才这一点便要把孩子身上其余一切当做垃圾一扫而尽。

Mary在片中有非常英雄的时刻——


Frank一点儿也没因为校长的批评和律师在法庭上把这件事当作教养不当的例子对而感到沮丧,反而骄傲不已。第一天送Mary去上学,他说你今天会认识今后一生都可以借钱的朋友。

正义感、勇气、善良、友爱,这些东西对于支撑一个人走完漫长的一生有多么重要,Frank是明白的,他母亲却一无所知。她曾经拒绝给Daine买小单车,拆散她的初恋,现在又试图对Mary说,你的生活里只该有数学。

大部分中国孩子应该都从父母口中听过一句话:你只要念好书,其他一切都不用管。

可是人生的得分游戏到毕业也就结束了,从此有各种不同维度的问题需要应付。现在每次看到名校毕业却主持不好一个协调会议的同事,或是一开口就惹女生心烦的老实直男,我都不会鄙夷地想“高分低能”或是“直男癌”,而是遗憾假如在学习能力最强的青少年时代, 他能多点机会学习这些本领就好了。

且不说内心的平静什么的,就从最庸俗的赚钱来讲,你也大概需要通过交朋友来学会洞察以及满足他人的需求,通过打架学会勇敢以及适当地妥协,通过球队学会担当、承受挫折以及团队协作……这些书本教不了你。

很可悲的是,有很多孩子在长年累月地禁锢中渐渐也接受了这种说法,然后再延续到下一代去。去年还有个曾经关系不错的中学同学跟我说,你就是太早谈恋爱了,要不然成就肯定比现在大。我很惊讶,为什么要把恋爱和成就对立起来?我从不觉得恋爱耽误了我什么,恰恰相反,这段美好的恋爱关系最大程度地滋养了我,我的平静和乐观大部分从此而来,至于那个想象中的成就反而是极其虚幻之事。

后来想想,那个朋友虽然是我少年时代的亲密玩伴,却从未看到过那时我内心的阴郁和对健康的爱有多么渴望。(这倒不怪他,那时我是个好胜又不肯讲真心话的人) 假如他看到了真实的我,就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了。不过也难说,确实有很多人把成就和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不相信适当的物质、爱和内心的平静就足够让人幸福了。那位同学的感叹在我这里只得到淡淡一笑,也说不定将来会以我为例子阻止他青春期的女儿恋爱。

就像Frank的母亲在法庭上说,Daine那时太年轻,她还不懂爱。其实她真实的意思是,Daine不需要爱,或者说,我认为Daine不需要爱。

我的心情和桃总一样:


(桃总这个表情很像在说“老子才不签协议”有没有?XD)

真实的Diane和她的需求从未被她母亲正视过,Daine倒是清楚地看透了母亲这种无视(毕竟是聪明人)。于是她作出了最决绝地反抗——你想要的无非是成为天才母亲的光环,但我偏不让你享受这个,我的成果必须在你死后才能发表。

他们母亲在法庭上有一段慷慨激昂的发言,说人类就是因为少数天才才得以进步,所以天才必须牺牲凡人的乐趣。如你们所知,有些笨蛋特别容易被大词忽悠,看到这里便频频点头,好像说得也很有道理哦!

不,一点道理都没有!这当妈的根本就是个恶霸,是打着人类进步的大旗行法西斯之实。

爱因斯坦还要拉小提琴和做小板凳呢,波尔还是足球队守门员呢,图灵还要搞同性恋呢!如果人类的进步必须以压榨一个小女孩的人生乐趣为代价才能获得,那这样的人类也只配在泥潭里爬行。

算了吧,她爱的根本只是培养出一个天才并且为世人所知的荣誉感,否则Diane的成果什么时候发表都能造福人类,为什么一听说要在自己死后才发表就哭成那样?

仔细想想,我们身边打着大旗无视孩子真实需要的父母也实在不少。他们的大旗甚至还不如Diane妈妈的“造福人类”那么高尚,而是“出人头地”、“一个月赚到别人一年的钱”,哦,最近变成了“防止阶层下滑”,恶臭程度有增无减。

我见过信誓旦旦说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上学而思的妈妈,也见过根本看不见女儿练琴时紧缩的眉头,反复强调一节课有多贵的家长。至于孩子和同伴玩耍时最生动的笑脸,他们反而是看不到的。

我家先生也有个自己无能却威逼孩子成才的父亲,现在最爱回忆的就是从前参加儿子的家长会时有多么得意。每次说到这里,我先生都非常不耐烦。今年过年的时候,他爸看到他的名片上头衔比较好看,强烈要求留下一沓在家里,以备将来展示给亲戚朋友之用。他照做了,脸色却非常难看。

与此相反的是,他其实非常爱在我面前带点小男孩式的得意地说起自己那些琐碎的成就,并非升职加薪什么的,更多是日常的小进展,他自认为做得不错的地方。

我也忍不住想这里面的区别是什么。大概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会因此欣赏他的聪慧、勤奋和坚持,但并不会拿这些去向旁人炫耀。更重要的是,他安心地知道,假如在这些事情上失误了,我也不会指责他。

被真实地看见和喜欢,对任何正常人来说都是很幸福的体验。然而这样的看见和喜欢很多时候根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至于旁人,看机缘。

天才少女Mary的幸福来自一个能看到真实的她的好舅舅。而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但愿也能找到你的Frank。


(完)


评论
热度(502)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星星与甜橙 | Powered by LOFTER